二、赤坎的发展理念是什么?
答:赤坎古镇保护开发核心思路是“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重现古镇历史辉煌”。一是立足保护,对原有骑楼进行修复,修旧如旧,恢复古镇当年盛况;二是高质量开发增加现代休闲、住宿功能,深度挖掘当地文化。具体来说,包含三个愿景。
一是以保护为目的、以华侨文化为内涵的旅游项目。赤坎华侨文化底蕴深厚,人杰地灵人才辈出,还是碉楼与村落世界文化遗产核心地。刚好中国正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对于开平来说,赤坎古镇项目能够搭建一个平台,把这些文化旅游资源串联起来,弘扬华侨历史文化内涵,充分挖掘历史文化价值,讲好我们侨乡的故事。
二是打造以赤坎为核心的全域旅游项目。赤坎古镇项目成功运营后,每年将吸引不少于500万人次的客流量,能够推动开平整体旅游市场提质增效,成为江门地区,甚至广东省、全国著名的旅游目的地。在开平旅游发展的布局上,赤坎古镇项目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三是一个以关心人的发展的社区重构项目。现在很多农村乡镇缺乏产业支撑,难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出现人才流失现象。而通过古镇项目,能够给当地带来人才、服务、就业等方面的集聚,形成设施配套和产业支撑,这将深刻变革和重构我们的乡村,从而激发赤坎的活力。
三、赤坎古镇项目具体如何实施?
答:经过前期大量调查研究和专家权威论证,认为古镇项目是可行的。具体实施可以概括为“活旧、建新、培业”。
活旧就是探索历史建筑、华侨文化的保护与活化利用。旧墟镇: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引入市场资本对赤坎旧镇区进行整体开发,将赤坎打造成为中国文化旅游古镇新地标、广东华侨文化保护与开发创新示范区。旧村落:加强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平台的形成。老传统:深度发掘、整理赤坎镇域历史、人文、传说资料和传统文化,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建新就是探索华侨小镇的建设新路。新目标:根据项目实际,需要建设一个新区以安置历史旧镇区人口,赤坎镇将突出历史传承,以“百年后的古镇”为目标来开展新区建设。新城镇:融入“互联网+”和“物联网”发展理念,将岭南骑楼、碉楼、洋楼等建筑元素融入城市建设中,推动侨乡建筑艺术复兴,打造智慧城镇、绿色城镇、海绵城镇和侨乡特色小镇。新管理:将“邑门式服务”、综合执法和经营城市理念引入新区管理,打造和谐高效赤坎。
培业就是培育产业,推动“就地城镇化”建设。充分利用各传统村落,通过“一村一品”发展乡村旅游业,加强旅游就业培训,引导外出务工人员、海外侨胞“回流”,推动“旅游乡创”计划,实现“千人创业”和“屋前就业”;探索“小微双创”在乡镇第三产业中的应用,布局新业态、建设新农村、培养新居民,打造“全域旅游”赤坎。同时充分利用乡村旅游容纳更多的农村就业人口,实现“就地城镇化”和“田园式城镇化”的目的。
四、为什么要建新区,新区与旧镇有什么关系?
答:赤坎镇新区和旧镇只是建设时间前后的表述。旧镇,适合游客怀古思源;新区,适合游客吃喝住玩。建设完成后在规划、风貌和人文上是一个整体。
新区位于赤坎镇江北片区西侧,北至325国道,南临潭江,东至赤坎镇政府,西至百合镇儒北田樵村,跨赤坎、百合两个镇行政管理边界。总面积171.58公顷。其中:赤坎镇内用地面积126.77公顷;百合镇内用地面积44.81公顷。
在景观上,赤坎新区将以旧区的风格元素和韵味进行高水平规划建设,打造智慧城镇、绿色城镇、海绵城镇和侨乡特色小镇。
在功能上,新区与旧镇是业态互补的小镇。新区不仅具备安置原住民的功能,更是新的幸福家园。原住民搬到符合现代生活起居的新楼房后,可以深度融入到镇区工作生活。这个过程充分利用了当地人力资源,解决群众的就业问题,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五、项目成功运营后,对原住居民有什么好处?
答:古镇项目采用的是“腾笼换鸟”模式,原住居民从原有建筑搬迁出来安置在新镇区,住进新区宽敞的住宅。而原有建筑将作为文化、旅游项目,投资方拥有旧区内原有住房产权。
原住居民能够在房产征收中依法获得补偿收益,而且景区开发后,居民们还可以返回参与到旅游服务行业中,实现养家和就业双收益。这个过程并没有破坏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相反保持新旧镇区应有的人文情怀味道,使群众享受到更优质服务、更高质量的生活。
六、新区需要征地,被征地农民会获得什么收益?
答:一是征地补偿收益。《广东省征地补偿保护标准》规定,赤坎镇按属第五类地区的标准得到征地补偿。二是青苗及地上附着物补偿收益。三是留用地补偿和经营收益。根据上级规定,按实际征地面积的15%在征地范围外安排留用地给征地村集体,留用地土地补偿费按征地补偿费60%计补。即,为了让农民共享发展成果,征的是农用地,但留成地却是建设用地,留用地除了留给村民外,该地块也按60%征地款的标准补给村民。征地后,留用地可以通过项目开发,实现“以地生财”。被征地农民由“村民”变为“股东”,能够从中获得长期、稳定的、数倍于农用地的分红。四是征地单位须负责按规定办理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五是民宿等经营性收益。征地以后,居住在新区的农民,可以依托自己的住宅经营民宿,从而获得其他经营收益。
七、古镇项目为什么要选择征收,而不是让原居民拥有产权并进行商业经营?
答:之所以采取征收的方式,是有多方面的考量的。一是根据文物部门经验,修葺赤坎古镇文化建筑的成本比新建同样的建筑要高很多。对于大部分业主来说,并没有足够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去做好文物建筑的修葺和保护;二是赤坎镇内除了700多座骑楼之外,还涉及3000多户的其他不协调建筑,需要通过削层或拆迁的方式进行改造,才能达到历史建筑保护规划要求。如果保留原产权,不可能达到相应的保护目的。三是鉴于这些建筑的产权比较分散,需要进行封闭式管理。从投资方的角度说,他们花了巨资,而未能封闭管理,投资就会失去保障。所以赤坎古镇项目选择由政府统一征收,再通过法定程序由有关投资者进行保护建设;四是可以规避因主体多元化带来的各自为政弊端。比如通过科学合理的业态布局,整合策划与统筹经营,让展览、商业销售、饮食等产业都可以在镇内生存并获得经济收益。有效防止一窝蜂地盲目跟热点、赶潮流、过度商业化、竞争同质化、旅游产业碎片化等等诸多弊病。所以要需要统一征收,才能实现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改造,最终实现建筑本身的互融互通。
八、为什么不建好新区安置房后再进行搬迁?
答:新区安置房和搬迁工作是相辅相成的。当前,旅游产业市场进入纯观光游向深度体验游转型的关键时期。建设一个新的镇区和改造旧镇圩各要三四年的时间。如果单独开来建设就是七八年,这样赤坎就错失了最佳的发展机遇,实在是“耽误”不起。
从业态布局来说,是对游客旅游体验的关心。新区和古镇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如果建成新区后,旧区未能运营,这样的旅游体验必将大打折扣,新区就会变成一座空城,对群众就业、经商都是极不负责任的。
从生产生活来说,也是对赤坎原居民的关心。进入房屋征收阶段后,选择产权调换的业主,在期限内停产停业,他们已经获得了相应的安置货币补偿,参考大多数的征收案例,群众在获得过渡安置补偿后,是可以改善群众生活的。同时,为部分在赤坎附近从业以及公房租户群众解决在赤坎临时过渡问题,政府亦花巨资建暂住房安置区,进而减少对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
九、房屋依法征收遵循哪些原则,如何保障大家的合法权益?
答:古镇项目的根本出发点是增进赤坎人民的福祉,我们始终坚持在项目推进的过程中做到合法、合理、合情。
合法就是各项工作依据相关法律推进。征收的过程都要依照《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等法律法规依法进行,此外,还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再由开平市人民政府启动依法征收。
合理就是房屋征收的补偿方式和补偿标准合理。赤坎房屋征收补偿方式分货币补偿和产权调换两种。根据普通住宅、骑楼住宅和独幢住宅等类型、不同地段不同的估值,补偿额度不一。详见《开平市人民政府关于赤坎圩镇文物保护与整体改建项目房屋征收补偿方案》(征求意见稿)。
合情就是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切实保障业主权益。目前已经组成有关工作组对《征求意见稿》进行了送达,上门和设置征求意见点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了解居民和华侨等业主的现实需求和问题,充分保障居民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也欢迎社会各界提出宝贵意见。
十、为什么说项目关系赤坎未来,需要全社会共同支持配合?
答:赤坎古镇项目已列入省、江门和开平政府重点项目,在用地规模指标上得到上级的倾斜支持;保护和活化模式得到专家的肯定和市场的检验。可以说,赤坎古镇项目是一次酝酿时间充分,外部条件非常成熟的一个大项目,是赤坎转型升级的一个重大机遇。
古镇项目成功与否,关系到赤坎的复兴,赤坎的未来。项目的真正落地,需要赤坎乃至开平人民、海内外乡亲和侨胞的大力支持。
如果因为新区被征地农民和房屋被征收的业主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而流产,那么赤坎也将错失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耕地作为基本农田被保护,农民继续在这片土地上耕种,仅能获得微薄的收入。而颓败的华侨建筑得不到及时的保护修复,必将在岁月的侵蚀中坍塌。原来规划的以赤坎为核心的全域旅游,周边镇村依托赤坎的客流开展民宿民居或旅游产业的其他投资项目,也将难以为继。